文字 「逐字稿」《费尔巴哈论》一、前置的准备阶段
文字
取消

「逐字稿」《费尔巴哈论》一、前置的准备阶段

索引

一、前置的准备阶段√

二、社会权力与法的权利的关系

三、扬弃唯物与唯心的对立

四、对认识论立场的超越

五、马克思的历史观

六、社会权力论与意识形态论

七、人的“类存在”的历史性

八、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

九、近代个人主义原理的来历

十、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论

十一、近代唯物主义的时代根源

十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旨归:人类解放

十三、旧哲学的终结和“革命的科学”的开姶

线索和框架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里面发动了哲学革命,而这场哲学革命的基本要点,以非常精要的方式概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了。这十一条提纲,虽然文字篇幅很短,但是极为重要,它是对哲学革命成果的概括,是马克思打开新哲学所形成的全貌。就像阳明心学,王阳明有《传习录》,展开了王阳明心学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全貌概要的表达在他的《大学问》中了。与此类比,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丰富内容概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了,所以我们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内容,可以按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十一条的线索,一步一步了解。

我们获得了这场哲学革命的成果之后,就可以更加深入的学习后续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哲学的贫困》、《资本论》,加上前面的两部就构成了我们下面学习马克思的路线图了,之后可以更好的学习列宁、教员的著作,这场哲学革命的成果应该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要有的基础哲学素养

路线图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雅可比说的那样:“即使是兴趣使然,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欧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人的成果,而不仅仅只是粗略的浏览,那你必须付出惊人的努力和代价。想要征服这些高山,你需要经历极度的焦虑和痛苦的思索。但是,如果你懂得数学之美,你就会非常平静地接受这一切。”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在历史的洗涤中流传下来的各种学说。

要深入了解马克思的成果,就是要付出惊人的努力和代价。我们好多人(包括我)其实大多都是名词党,每天挂在嘴边的各种名词、语句其实都不知道其真实的或者完整的内涵,甚至曲解了其本来的意思,但庄周又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就算挂在嘴边的名词我们也很难全都了解,那要如何?对于我来说,即要多读经典多深入思考减少“自以为是”的倾向,又要修炼“闭嘴”的功夫来消除“好为人师”的习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Hdiv(classic){ @Hbq(){ @Hsp(){ @Hp(intent){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Hp(intent){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Hp(intent){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Hsp(intent,inline-block,mt4){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Hp(intent){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Hp(intent){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Hp(intent){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Hsp(intent,inline-block,mt4){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Hsp(intent,inline-block,mt4){(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Hsp(intent,inline-block,mt4){(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Hp(intent){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Hp(intent){八、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Hp(intent){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Hp(intent){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Hp(intent){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Hp(end,fangsong){——《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

序言

KARLMARX
卡尔·马克思 无国籍
历史哲学家
view plots →

从19世纪到20世纪欧洲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全面展开,使得马克思的名字为全世界家喻户晓。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了,在21世纪我们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困境,在这样一个当代状况中,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马克思的学说与当代人类的关系是什么?也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马克思的学说是否已经过时

这个问题哪里来呢?上世纪90年代有一位日裔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1,发表了他那本著作《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2

这位日裔的美国学者在这本书里边说:“随着苏东的解体,整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瓦解,历史终结了,未来将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和议会民主的政治大行天下,广备全球,一个人类的千年福国即将开始,所以这叫历史的终结。”这本书在美国一时非常畅销,确实二十世纪留给二十一世纪的一笔重大的遗产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解体。当时亲身经历了这一场世界历史性的巨大变故的人,在今天仍然能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思就是说马克思学说过时了,大概到了给马克思学说举行葬礼的时候了。

很快就有了反应,199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思想与社会中心举办了一次大型的国际讨论会,这个会议的主题就是这样一句话,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这个思想与社会中心,邀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学者云集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这是场大型的国际研讨会。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3应邀出席,德里达在他的大会的发言当中做了一篇长篇的演讲。这个演讲后来集成了一本小册子,也有中译本,上海艺文出版社出版,书名是《马克思的幽灵》4

这篇演讲一开始,德里达就这样开始说了,他说:我从来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我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向马克思表达我的敬意,没有马克思就没有未来。在今天这个地球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马克思学说,这笔精神遗产的当然的继承者,遗产不仅仅是一种赠与,而且是一种使命。那么德里达为什么要用幽灵这个词呢?马克思的幽灵?这是个双重的隐喻。首先会让我们想到共产党宣言开头的第一句话:一个幽灵在欧洲游荡,共产主义的幽灵;然后我们又会想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父亲是被哈姆雷特的叔父谋杀的,后来哈姆雷特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极为痛苦,因为他的叔父谋杀了他的父亲,娶了他的母亲,如果他要复仇的话,他一定伤害了他的母亲,但是他又不能不复仇。他处于如此巨大的痛苦之中,忧郁徬徨。他的父亲两次向他显灵,向哈姆雷特显灵,提醒了自己这个儿子,不要忘记了复仇的使命。德里达为什么也把这一层意思放进去了呢?在德里达看来,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一天,整个资本世界存在一天,马克思就是个父亲般的幽灵,徘徊在资本世界上空,提醒着当代人类,不要忘记了复仇的使命

@Hdiv(classic){ @Hbq(){ @Hsp(){ @Hp(){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他们在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Hp(){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无论我们对他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意识,我们都不能不是他的继承人。}@Hp(){遗产向来不仅是赠与,它同时还是一项使命,我们当下所是的存在的状况,就是最重要的遗产。}@Hp(){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Hp(end,fangsong){——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 }}

很显然,德里达的这篇演讲,针对的就是弗朗西斯·福山那本书《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

历史真的终结了吗?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和它形成的社会状况将从此一帆风顺了吗?万里无云了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公众在哲学上的浅薄,所以福山的这本书居然在美国成为bestseller(畅销书)。对这本书的批判之声立刻在欧洲学说界起来,这是一个我们今天可以回忆的一个片段,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的片段,它意味深长,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试图进入马克思的学说的真谛之中,这很难。我们的课程标题就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这时候我就想起了叔本华5当年对康德6学说的评价,我们可以去读叔本华的那本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7

在这本书的序言当中,叔本华是这样的谈论了康德的学说,叔本华说:“在康德伟大的学说面前,人类是难以教导的顽童,人类需要经过好几个世代的努力,才能慢慢地理解消化,吸收康德的思想。”我想说叔本华对康德学说的这一个评价完全可以移到对马克思学说的评价上去,在马克思伟大的学说面前,人类是难以教导的顽童,要经过好几个世代的努力,好几个世代的人类的实践——社会实践 、生命实践,才能让大多数人真能去领会马克思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马克思的思想是因为他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才具备对未来的常识般的洞察力,这个洞察力的结晶,就是《资本论》8这部著作品。

我们都熟悉《资本论》这本书吧,有的朋友大概在大学学习期间上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门课,那么这门课程一定以资本论做基础。资本论对我们当下还处在其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未来的发展,做出的深刻的判断和准确的预言。迄今为止,任何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者都未能超越资本论,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许多当代经济学派,新型学派的创始人都从资本论这部著作当中获取他的灵感,有的人公开的承认了,有的人隐瞒了,所以这一切,都要加以指出:资本论学说是一种新型的历史科学,不是政治经济学。这种新型的历史科学是一场哲学革命。正如我们都已经知道的那样,一切科学都是从哲学中生发出来的,哲学是科学的母体,科学是哲学的产儿

马克思发动了哲学革命之后,一种新型的科学,由马克思本人做了第一次示范,这门科学就是资本论的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

我们还是回到这样一个话题上来,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跟马克思学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马克思无需我们为他辩护,有许多学者怀着真诚的愿望,不断地为马克思学说辩解,其实不对,马克思学说何需我们为他辩解呢?我们今天的人跟马克思学说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要不断地向这门学说求教,要从中得到启发来面对当代人类状况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所以我们跟马克思学说的关系不是辩护,我们去继续求教。

当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比较平顺的时候,人们会把马克思遗忘了,当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危机再一次到来的时候,爆发的时候,就像08年金融风暴9席卷全球,这时候人们又想起了马克思,向他请教了。据说08年那一年,在美国,资本论再度畅销,有许多年轻人结婚了,他们的亲人和朋友每每送一套资本论给他们作为新婚的礼物。我们还记得08年,美国的年轻人先是占领华尔街10,后来在华盛顿安营扎寨,叫作占领华盛顿11。曾经被美国老百姓看成是民族英雄的华尔街的精英们成了罪人,这是刚刚过去的事情。于是人们又得向马克思求教了。

为什么马克思在今天仍然保持着他的生命力?要从源头上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马克思恐怕是不愿意称自己的学说是哲学的了。哲学,哲学家,在马克思的用语中成了贬义词,这是我们恐怕没想到过的,但这是真实的。我们引用了一段话,这段话非常著名,是马克思关于哲学的一段著名的格言,在柏林大学教学大楼底楼正门走进去,看到对面的墙上,就刻着马克思的这段话: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细想想这段话的含义,首先我们看到了,在这段话里边,哲学家是不是个贬义词了,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自己不是哲学家,如果我也算一个哲学家,我就也在解释世界,但是我看到的是什么,我看到的是世界的改变,这才是最根本的。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解释世界,其实前提就是对现状的承认,以不同的方式承认了现状,只是你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个现状,现存的东西不是等待我们去解释的东西,而是等待我们去改变和推翻的东西。那么这句话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引起了欧洲思想界的广泛而持久的讨论。对这段话,举个例子,海德格尔12,在我看来20世纪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是海德格尔,他的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13

许多中国读者都知道,海德格尔在晚年搞了一次三天的讨论班,讨论的主题就是马克思的学说,怎么理解它,然后海德格尔就把这段话拿来讨论了,他向马克思提问:确实世界要改变,但是哪一种世界的改变,不是对世界的解释做前提的呢?这是对马克思提出了明确的责难,我们可以承认实践的重要性,但我们实践要有方向嘛,我们想让这个世界往哪里走。这个判断哪里来,当然是来自对世界的解释,你这样解释世界了,于是你就这样去改变世界。哪一种对世界的改变,不是对世界的解释做前提呢?

我们把海德格尔的提问拿出来了,全部问题的要点在哪里呢?海德格尔这样一句提问,这样一个责难,是不是就把马克思这句话否定掉了呢?

问题又回来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关系各位都一起思考一下,〔对世界的解释并不能带来对世界的改变〕我们同意的,〔但哪一种对世界的改变不由某种解释做前提呢?我们停留在对世界的理论态度是不行的,要有一个更好的实践态度〕我们也同意。在这样的往复的讨论之中,我们就陷入了悖论,一个循环,我们似乎走不出来了。就在面对这样一个悖论般的循环,我们怎么突破它,关键点在哪里。只有熟悉马克思的原著,只有深入过马克斯哲学革命发动的那个地方,就是深入到本书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4,进入对这部手稿的研读之中,我们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斯完成了一场怎样的革命。

我现在先把这个结论说出来,马克思认为对世界的解释态度是一个理论态度(纯粹的思维),人类需要解释,但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解释实践。请注意,一个叫解释实践,一个叫解释世界,抓住这个理解马克思的基点,解释实践与解释世界的区分(世界在实践中被建构起来)。

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了,都说解释吧,确实任何世界的改变都以某种解释做前提的,这句话海德格尔没说错,但是海德格尔说的是,对世界的改变始终对世界的某种解释做前提,他用的是〔解释世界〕这样一个表达,而对马克思来说〔真正有意义的解释,真正有意义的理论不是去解释这个世界的,是说明这个实践〕,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进入马克思哲学的革命,马克思的哲学根本。

下面的问题自然来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世界?世界哪里来?假如我们把世界看成是某种现成的对象,客观地矗立在我们面前,然后我们去解释它,这就是理论态度了。有现成的世界矗立在我们面前吗?

世界哪里来,那么要先说一下实践这个概念了。实践这个词在汉语当中被广泛地使用,你别光说你得干,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15,行干叫实践。

@Hdiv(classic){ @Hbq(){ @Hsp(){ @Hp(){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Hp(){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Hp(){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Hp(end,fangsong){《周礼·冬官考工记》} } }}

是这样的吗?日常语言可以这么用实践这个词,没有问题。你还是多实践实践吧,实践出真知对吧。但是实践这个词在西方哲学的传统当中有它确定的含义,从哲学概念的角度上来说实践,它很明确实践是什么,是创生或改变社会关系的活动。社会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西方哲学在他的传统中向来在这个含义上运用实践的,因此当一个农夫把锄头砸下土壤耕地的时候,这个举动并不叫实践,因为它不改变社会关系或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所以马克思说以往的哲学,都是在解释一个作为我们认知对象的世界,但最根本的是这个世界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个世界离开人与人的关系也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没有一个所谓自在的自然界向人呈现出来。所以世界是被建构起来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逐渐形成的,当我们去解释世界的时候,我们就在解释现存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仅仅说明这个现存世界,就是要指出这个现成世界如何被人的实践活动建构起来。请抓住这个要点,正是在这个要点上我们来理解,去领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社会权力的发现(理解后面的基础)

我们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这个题目下说要讲的第一点,也是延承了马克思思想的一个历程来讲的第一点,就是社会权力的发现。

我们现在面对一个概念叫社会权力,马上想到它不等于政治权力,通常在我们讲权力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头脑中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政治权力,政治是权力的领域。但现在我们在权力这次前面加一个社会,叫社会权力。因为发现社会权力才导致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马克思在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之后,本来是准备到波恩大学哲学系任教,一个非常欣赏他的布鲁诺·鲍威尔16,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领袖找到他。

当时德国思想界的一场重大的斗争就是青年黑格尔派跟老年黑格尔派之间的战斗。青年黑格尔派的领袖布鲁诺·鲍威尔,他在波恩大学任教,所以当时波恩大学哲学系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阵地,布鲁诺·鲍威尔在柏林大学期间就认识了马克思,他们组织了一个博士俱乐部,年轻马克思的惊人才华深深的吸引住了布鲁诺·鲍威尔,鲍威尔认为马克思是他最重要的战友,所以不断写信给马克思,催他赶快去完成他那篇博士论文17,赶快去对付好那个无聊的考试,在波恩大学哲学系有一个教职等着你。马克思也很高兴是吧,他终于停下来了,因为马克思这样一种思想家,他一旦思考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慢慢地想着想着就要构造体系了,这样那篇博士论文就没完没了,所以在布鲁诺·鲍威尔的催促之下,他草草收场,然后博士论文在耶鲁大学递交答辩,而且马克思本人没有出席。在马克思本人没有出席的情况下,耶鲁大学授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得了博士学位的马克思正准备到波恩大学任教。消息传来,布鲁诺·鲍威尔在整个波恩大学失去了他的势力,他都难以在波恩大学继续混下去了,所以不可能有任何教职等着马克思。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只能放弃在大学做教授的这样一个职业理想,投身社会生活,到科隆去担任了当时的莱茵报的编辑,后来担任莱茵报的主编。

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了一件事情,就是当时摩塞尔地区的贫苦的农民被莱茵省议会通过的一系列的法案限制了他们本来历史的权利:对周遭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历史的形成起来的权利。被莱茵省议会通过的法案剥夺了,其中有一个法案叫《林木盗窃法》。

摩塞尔地区的农民如果在树林里边捡拾那些枯枝败叶都属于盗窃林木。莱茵省议会是一个资产阶级议会,通过了这样的法案,保护林木所有者他们的权利,马克思站在摩塞尔地区贫苦农民的立场上跟莱茵省议会辩论18

这是场大的论战,马克思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前后大概有六篇,发表在莱茵报上,他的理论武器是什么,黑格尔的法哲学19。马克思这时候还是一个非常认真的黑格尔主义者,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期间,本来学的专业是法律,后来他的兴趣全转到哲学上去了,然后精研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大受鼓舞,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他说:“我一头扎到了黑格尔哲学的海洋之中了,他让我非常惊讶的发现,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它的变迁就如自然界的历史变迁一样,浮现出某种严格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是由黑格尔的哲学展现出来了。所以他就进去了。”他说:“我当时关于许多法学的基本设想,放到黑格尔哲学中去发现他只是黑格哲学的一个起点。”想想看这时候他一定崇拜黑格尔了吧,我达到的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某种真理性的认识,往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一放原来只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开端,所以跟莱茵省议会辩论的时候他就拿黑格尔的法哲学做武器跟莱茵省议会战斗,这种辩论后来让马克思发现了莱茵省议会通过的剥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历史权利的那些做法都有法哲学的依据了,这对马克思来说是个痛苦的发现,令他痛苦的发现。理性能够解释为什么可以剥夺农民的权利,可以解释这件事,但是剥夺他们权利乃是一场斗争,物质利益的斗争。物质利益的斗争是无法用理性诞生的,他是现实中形成的,所以在那篇辩论的文章当中马克思终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利益是最讲究实际的,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消灭自己的敌人更实际的事情。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话也觉得它真实,利益是最讲究实际的,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消灭自己的敌人更实际的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物质利益的领域里边是种什么关系?是要消灭对方的关系!是生死斗争。人是理性的存在物,这没错,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是吗?那么一个理性的动物为什么要消灭同类呢?看来物质利益并不是个理性的东西,最近一个惊人的事情来发生了,刚刚发生的哈马斯发射五千枚火箭打以色列了,以色列全国宣布处于战争状态了,这场恶斗已经不可避免了,这种斗争的根源在哪里呢?理性不能解释这一切的。假如近代资产阶级在欧洲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宣布的人类未来的美好的途径都是以理性做基础的话——‘自由平等博爱’,为什么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展开,资本的生产的展开,这实际状况都是对欧洲启蒙的思想家的所描绘的人类未来图景的一幅讽刺画呢?马克思来了。

1843年他还在《莱茵报》担任主编,后来这个《莱茵报》被官方封掉了。然后他到巴黎去了,带着满腹的苦恼,对黑格尔哲学的根本怀疑,到了巴黎。在那里紧张地思考,留下的文字就是什么,我们今天读到的《巴黎手稿》,全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地方。

马克思在1859年为他将出版的《政治经学批判》写了个序,非常著名的1859年《政治经学批判序言》20,在这篇序言当中他简要地回顾了自己思想的历程,他说:“我在1842年和43年间,我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就物质利益问题跟莱茵省议会辩论,我遇到了就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了解决我的苦恼,我的第一本著作就是针对黑格尔法哲学所做的批判,”这本书后来没有完成,后面他说:“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让我认识到什么呢?物质生活关系的领域不是按照理性的精神安排的,人类的社会形态不是人类精神一般发展的结果,要解剖当代的市民社会必须到经济学中去寻找钥匙,就是到物质利益的领域当中去寻找钥匙。”大意如此。

这番介绍就是为了说明社会权力这个概念,马克思后来明确用了社会权力这个概念,先前没用。我们用英语来表达的话叫 social power 。我刚才强调了区别于什么 political power , political 就是政治的, power 我们译成权力。物质生活关系的领域是个什么领域呢?是权力的领域,但不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国家,我们通常现在称为上层建筑。社会权力就是政治之前的,它本身是非政治的,所以叫 social power 。

现在我们先说明第一个问题, power 是什么?自然界中没有 power , power 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权力是社会现象,比方说一头狮子把一只羚羊吃掉了,我们能说这头狮子正在行使他对羚羊的权力吗?肯定不是,它只是自然界的食物链,狮子处于食物链的高端,羚羊处于食物链的低端,那么高端把低端自然当成食物了,这里边没有 power 的,所以 power 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一问,明确。那么第二问,这是怎样的人与人的关系呢?是平等的吗?是理性的吗?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这样的关系,是一部分人支配、统治、奴役另一部分人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支配与被支配、奴役与被奴役。(异化的社会)

第一是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第二是非理性的人与人的关系,因为我们无法用理性本身来认证一部分人应当统治另一部分人、一部分人应当奴役另一部分人,在理性的层面上我们只能论证人与人的平等,如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个能运用理性的主体,那我也称为你是个理性的主体,我们彼此尊重,是吗?那 power 呢?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呢?所以它是非理性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第二点。第三它不是观念,不是 ideal ,它是感性的力量。

为了简要的说明第三点我们可以举最为简单的例子,比方说我们今天的人类的物质生活是不是在这个商品交换中展开的,那么既然是商品,它就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使用价值,一个是它的交换价值。比方说我有块面包,那么这块面包作为食物,是它的使用价值,我拿它来充饥的,填饱肚子的。假如我一共有五块面包,我吃了四块之后饱了,第五块面包已经吃不下去,多出来了,而你呢,一块面包都没有,饥肠辘辘,饿得要死,怎么办?按照佛家的精神,财布施,我把这块多出面包给你吧,你吃了我很高兴,是吗?人类的物质生活关系不是这样的,我这块面包假定它值一美元,这是它的交换价值,你肚子饿得要死是吧,我知道你饿得要死,你要吃到这块面包我能理解,但是前提是什么,你口袋里必须有 1 dollar ,你必须有一个美元,如果连一个美元都没有,饿死吧。佛教徒说不可能的,对佛教徒来说这绝对不可能的,这是毫无疑问。但是人类的经济生活并不建立在佛教的布施的基础上的,因为它是商品,有商品就有货币,那么就交换。

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发现一样什么东西呢?我手里握着这块面包就实用价值来说是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就交换价值来说一个美元,这一美元一定不是这块面包的自然属性,是什么?社会属性,换句话说一块面包值一美元,这一美元就是凝聚在这块面包上的人与人的关系,同意吗?那么再问这个以一美元来代表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你如果口袋里没有一美元饿死吧,对吗?它是非理性的。但是呢,你还是想要吃到这块面包,同时我也知道你口袋里一个美元都没有,还有另一种做法,我家里地脏了,玻璃也脏了,桌子椅子都得擦一擦,你到我家里把这些活干了,这块面包就给你了,你愿意吗?你一定愿意,你饿得要死,于是你愿意帮我干活了吧,换句话说我手中这块面包这一美元是种什么?是可以作为支配你的一部分生命时间的力量,这叫 power 。

我论证到这里了,请问,在逻辑上有偏差吗?找出我的漏洞来,整个论证过程得出一个结论,这一美元的面包此刻我不吃拿在手中,是拿了一个社会权力,这是结论。这块面包是我手中的一份社会权力。这个结论推出来,当中有逻辑问题吗?有逻辑毛病吗?有的话指出来,如果指不出来,承认,是吗。看来没办法指出我的论证当中有任何毛病,于是不得不接受这个结论。接受这个结论不得了各位,为什么不得了,你把经济学的根基铲掉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之后就有一门科学逐渐的形成成熟起来,到了亚当斯密21那里成熟了,叫经济学。那么经济学讲的这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的经济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合乎理性的制度,我们不用政治等级的权利来获取生活资料,我们是在市场上平等交换的。等价交换不是合乎理性的嘛,是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嘛,那么有一样东西也是可以被交换,叫劳动力,也是个商品,等价交换的形式发生了的经济关系完全合乎理性,假如经济关系是不合乎理性的,哪有经济学这门理性的科学呢?当马克思发现了社会权力的第一天,马克思注定不会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的。资本论不是本经济学著作,永远不要忘了他的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

批判当然不是简单的否定,批判是什么意思? 一、澄清前提,二、划清界限。

澄清前提
澄清这门科学的前提
划清界限
划定这门科学的界限在哪里

澄清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前提,划定这门科学的界限在哪里。它的前提是把一个非理性的 social power 穿上理性的外衣,即它是用经济范畴穿上去的变成理性的关系,它的界限在哪里呢?经济学无法讨论 social power 这种非理性的感性的关系,感性的力量,这种感性的力量是无法放到经济学的理性范畴中去的。

我很喜欢虚构,现在虚构这样的情况,此刻我们都坐在这里是吧,假定我王德峰口袋里有那么多货币,就装在我口袋里,远远超出我个人和家庭消费需要的范围之外,而假定你们在座的呢,一个个囊中如洗。对于个人生活来说多余的货币这种状况发生了结果会怎么样?

第一种反应,抢啊,但是有力量保护我的这个货币的,一个法律,一个国家机器:军队、警察、监狱,这就是政治权力,他也是权力,这个权力来保护社会权力的,因为政治权力是社会权力生产出来的,派生出来的,我有社会权力,我一定在政治领域里面形成保护我的政治权力。所以第一种假设呢,其实不可能发生,因为你们知道警察很厉害的,监狱也很厉害的。我这个私有财产的权利(不是权力)被政治权力保护着呢。第二种情况一定发生,我走到哪里,你们跟我到哪里,我一句话都没说,你们哇啦哇啦跟我说话,说什么呢?你不能把那么多货币放在你口袋里,我说我喜欢放在我口袋里,这不行的,我说为什么不行,你应该拿它来投资,或投资实体经济,或投资资本市场,反正这两种当中你要做一种,我说我都不会,你不会没关系,我们都会。这意味着什么,你们正在要求我雇佣你们,你们正在要求把你们的一部分生命时间由我来支配,在我口袋里多出来的那么多货币,它是什么? Power !除非我个人消费需要以内的,不是 power ,是什么?消费基金。超出我消费需要范围的就是 Social Power ,社会权力,在我口袋里呢,他说话没有呢?没有,它沉默,就是它不要观念,你们跟我说的全是观念,你们的观念哪里来呢?无非是承认这是个 power 呀!然后你们给我经济学观念,金融学观念。它没有说话,说话是你们,不说话的 power 才是正真的力量,让你去说这样的话了,叫经济学理论。

延伸阅读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