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三、扬弃唯物与唯心的对立√
扬弃唯物与唯心的对立
马克思发动了哲学革命,我们知道他为什么要发动,以及这个哲学革命产生的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那么我们还得进一步了解哲学革命本身的内涵,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包含哪些内容?
首先要讲的就是马克思提出了感性活动存在论。为什么提出这种存在论是哲学革命呢?因为感性活动存在论扬弃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一般的讨论都说马克思是个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本人也用唯物主义这个词来称呼自己新的思想,但是马克思称自己的唯物主义前面是有限定词的,即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也可以非常简要地称其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把实践的概念融入到存在论中去。存在论,我们中国近代以来翻译西方哲学著作,遇到这个词ontology,英语当中的ontology。中国近代以来翻译西方哲学著作,关于ontology该怎么翻译成汉语没有定论,一开始叫万有论,这是一种译法;或者叫本根论,又是一种译法。总觉得不妥当,后来本体论被普遍接受。那么现在看来,还是不妥当的,因为ontology这个词说的是这样一种学说,Onta是诸存在者,来自希腊语,种种的存在者,所以是复数,这是个复数名词Onta。所以最初译成万有论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但是万有论这个译法不好,如果有万有论这种学问,那么所有对万事万物的讨论都包含在里面,那么其他学科也就没了,所以万有论不妥。本根论也是一种译法,这是一种关于诸存在者的学问。“-logy”是一个后缀,通常用来表示学说或学问,比如说什么是心理学,Psychology,关于人类心智的科学,关于人类心智的科学叫心理学。所以这是个后缀,那么前面是诸存在者。这门学问在欧洲语言当中的构词法来说,他就是关于诸存在者的存在规定的学问,讨论存在问题的,所以译成本体论还是不妥当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扭不过习惯,所以我写文章有时候经常还是称它为本体论的,但是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存在论,存在者的存在规定的学问。现在我们用存在论这个译法,因为本体是中国哲学概念,而且在中国哲学之前还没有这个概念,佛学进入中国,才讲了本体,比方说禅宗讲本心,心之本体,然后宋明理学家受禅宗的启发和影响,就开始把孟子讲的心称为本心,本心仁体,简称为本体。所以用本体论来翻译ontology会产生误解,所以其实欧洲哲学中没有中国哲学中的所谓本体。所以我们现在把这个词ontology译成存在论。
存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讨论存在者的存在规定。恩格斯后来写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这本著作也是蛮有名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里面恩格斯讲,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近代以来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说在这个问题上分出了两大阵营,一个唯物主义阵营,一个唯心主义阵营。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叫唯物主义。倒过来的,主张思维第一性的,精神第一性的,存在或物质是第二性的,那叫唯心主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我们学校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要讲哲学的话,教科书里都这么写的。所以我们大概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认识,即哲学领域里边分了两大派别,唯物主义一派,唯心主义一派,那么真理在唯物主义那一边,是吧?你们唯心主义是没有真理的。这是我们长久固定下来的一种认识。既然马克思自称唯物主义者,那么我们也相信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阵营中了。如果这么理解的话,或者现在还有许多人继续这么理解,也就错失了马克思发动的那场哲学革命的一个基本方面。这个哲学革命的基本方面就是超越唯物与唯心的对立。
说话要有根据的,先说文本的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发动哲学革命留下的文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了1845年,马克思在他的笔记当中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间是1845年春天。这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1844年的手稿这两篇文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1844年手稿里面发动了哲学革命,而这场哲学革命的基本要点,以非常精要的方式概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了。所以这十一条提纲,虽然文字篇幅很短,但是极为重要,它是对哲学革命成果的概括,是马克思打开新哲学形成的全貌。就像阳明心学,王阳明有《传习录》,展开了王阳明心学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全貌概要的表达在他的《大学问》中了。与此类比,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丰富内容概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了。所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全貌,所以我们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内容,可以按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十一条的线索,一步一步了解。
先解决一个问题,马克思是否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或者是扬弃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马克思既批判唯物主义,也批判唯心主义。一开头先批判唯物主义,那么先要说唯物主义意味着什么。这种存在论叫唯物主义存在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我们大概都背得出来。我们平时说的马克思教材,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句话: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基本完备。说世界是物质的是存在论,物质是运动的也是存在论,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法进去了,这规律是辩证规律,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论立场进去了,叫可知论。唯物主义思想一定是可知论,因为精神被认为是对物质的反映,思维被认为是对存在的反映,是能反映的,可知论。
那么讲讲物质存在论,我们至少要了解它的基本道理,然后再着手批判。首先,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所以特别要批判,比如说遇到王阳明了,你得批啊。怎么批呢?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外物都在心中,心之外没有物,这都是唯心主义。你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批嘛。按照你王阳明的说法,心外无物,这个由诸物所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全来自你的心,那他就不是客观的嘛,叫主观唯心主义,所以批判!你就站在客观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这个世界为什么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范畴叫物质,物质是什么?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和意志的客观存在,或者叫客观实在。我们现在重温一下唯物主义,我们其实都有唯物主义的修养,而且在本能般的常识般的信任这一点,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概念,叫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这个客观实在用英语来表达是什么呢?Objective reality,Objective,客观的,reality,实在。我们先为唯物主义论证一下。
严谨的学问的态度,学术的态度是什么?假如你现在反对这种主张,反对某种主义,反对某种观点,你第一步是先站在这个观点的立场上为他做论证,而不是先否定他。这是学问的基本态度。你不同意这个观点是吧?你马上就否定他,那是没有学术修养的表现。修养的表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站在他的立场上,尽可能为这种观点或者这种立场进行辩护,终于辩护不成了,才发现你要反对这个观点的根本弱点,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你才能去批判他。
我们现在要把唯物主义作为我们自己准备主张的立场来做认真的探讨,终于论证不了了才出问题,才发现了问题。好,唯物主义存在论,客观事物都是物质的事物,不是由人的精神派生出来的,不是人的心或者思维构造出来的,它客观存在,有没有人都存在,没有人他也存在是吧?你不相信这一点是吧?那我告诉你,假如你相信英国的唯心主义者,比如说贝克莱——物是观念的复合,一个事物实际上是一个观念的复合。你相信这一点是吧?一辆汽车向你奔驰而来,你别躲,这是观念的复合,是吗?你肯定躲了。为什么?因为它一定会把你撞死。观念不可能撞死你的,它可是物质的东西嘛。你得相信唯物主义了。那么请问思维怎么发生的?离不开大脑皮层吧,大脑皮层是不是物质的组成?当然是很高级,很高级的神经系统,但它是物质的。你把这个大脑皮层物质的组织拿掉,你怎么思维?你似乎要求一个无头脑的思维。假如事物都是你的思维构造出来的,你的心构造出来的,那你父母是不是你生出来的?又是一个毒辣的问题。对唯心主义的一个毒辣的提问,那唯心主义就没办法活了,受不了了。这几个问题都很清楚:汽车开过来你逃不逃?没有大脑皮层你如何思维?你如果认为物质事物都是你的心构造出来的,你的思维构造出来的,那你是不是把你的父母也构造出来了?是父母生了你,还是你生了父母?很厉害啊。看来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了。但是问题的要点在哪里?物质,有这样的东西吗?我们所能知道的是事物,种种的事物。比方说,有鱼啊,有花,有鸟啊,有树啊,有河流啊,有星辰啊,有山脉啊,种种事物,万事万物是吧,它们倒是真实可见的,可感知的。那么这些可感知的事物,它们彼此之间的区分是谁做的?鱼是鱼不是花,花是花不是鸟,树是树不是河流,这种区分是谁做的?
回顾一下,王阳明的一个朋友对王阳明提出责难,那一段很精彩的。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没有东西的。那么他的友人就跟他讲了:你说心外无物,我且问你,那山间的花自开自落,与你的心何干?这问得好,我们同意吧,山间的花自己开放了,自己又掉落了,不管有没有人,它总如此吧,与你的心有什么关系呢?你说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的友人对王阳明提了一个唯物主义的反驳,对心外无物这个命题做了一个唯物主义的反驳是吧,我们很愿意同意,是不是很愿意同意?
那么王阳明怎么应对呢?怎么回应这个问题呢?王阳明这么回应的。王阳明说:汝未去看那花时,汝心与花皆寂然无声,都不存在了。汝一看此花时,汝心与花一时都明了起来。就这样回答了。我们不免要想一想,王阳明这回答是不是很好的对唯物主义的反驳又做了反驳。当时我读到王阳明这段话的时候,我觉得他回避了问题。友人要跟你讲的是花是客观存在,你不能否认花的客观存在吧,而他却跟你讲,你如果不去看花,你的心跟那个花也都不存在了。人家说的是花自开自落嘛,与你的心何干?你偏要说,若不去见那花时,汝心与花一时俱灭,你一旦去见了,如心与花一时都明了起来,这算什么话嘛?我当时的认识水平就这么低啊,就觉得王阳明没有有效地回应那个来自唯物主义立场的反驳。
随着哲学学习的深入,境界开始提升了。我觉得王阳明回答得很好。比方说花吧,某样东西被称为花,这件事情,不是这个东西自己把自己和它物区分开来的,这个区分一定是人做的吧。诸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分,都是人心给出的。你把人心的规定拿掉,统统拿掉,我们没有此事物和彼事物。那么还说客观存在,什么东西,〔物质〕。最后只能说物质了。既然讲世界是物质的,等于是什么都没有说。没有万事万物彼此的区别了,你用物质这个词等于没有世界了。物质世界这个词语是哲学上的错误。这两个词在哲学上是非法联用的,有语病的。物质怎么能是世界呢?因为世界是诸存在者,各种不同的事物构成的。你没有各种不同的事物,只有物质,它哪里是世界?动物是没有世界的。动物只是恰好被安置在它所处的那个物质环境里了,它没有世界。只有人类却有大地山川、云城河流、万象呈现。为什么万象能够呈现?因为在语言中,人有语言了,于是世界来了。动物是没有语言的,除非你把广义的信息传达也称为语言,那动物也有语言。但是人类的语言是由语词构成的,还有一个个句子,是吧?这些词语都是观念吧,这种观念跟事物关联了,把事物彼此之间区分开来。所以连基督教都讲了这个道理。上帝造人,用泥土造的,光用泥土造只是造出人的形体,还差最后一道工序,什么工序?对他所造的人的形体吹一口气。什么叫吹一口气?让他有了语言。于是人成功了。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在语言之家,这是海德格尔说的。我们在这个屋子里,在屋子里面种种的事物,椅子、桌子、灯,朋友们坐在地上,周围的一切。因为有人才有这种事物的区分。什么叫有人?有人在语言中了。语言是什么?人性给出语言,人与人的交往给出语言。语言离开意识,哪里就有语言?语言离开人的意识会有语言吗?
好,我们还是想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我们要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我们要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该怎么办?各位,该怎么办?比方说你吃饭,你千万别想,我正在摄取卡路里,那完了,唯心主义又来了。我正在吃法国大菜,又是你先规定的。不能想,也不能言说,最终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能想不能说,只是吃,跟动物没区别,这才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一辆汽车把某人撞伤了,这件事情,就唯物主义者的立场来说,很简单,我们也觉得很简单,但它跟世界没关系,跟人的语言和思维都没关系,就是两样东西碰撞。但是你把这两样东西碰撞要说一说的话,立刻唯心主义。你把它描写为一个力学事件可以吧,力学规定就上去了。你被它撞了,别说你痛了,也别叫我痛了,痛那么语言来了。我们就这么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了。
好,我们对物质存在论有了解了。这种哲学当然有一个重要性,就避免人的主观偏见,避免把主观的想法强加于客观的事物。客观事物这个概念成立了。唯物主义者说客观事物,我们也说客观事物。哪怕不是唯物主义者说,你也承认客观事物。但承认客观事物,并不是把这个事物的客观性交给物质这个概念。把它交给物质这个概念叫物质存在论,终于是空话,因为没有世界了。世界是客观的,因为语言是客观的。我们进入语言的话,我们就摆脱了主观的个人状态了,就进入了一种客观。举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水龙头拧开了你去洗澡,你去洗觉得这水很冷,另外一个人也去洗了,也是同样这个水,他觉得太热了,主观感受状态,它不是客观的。那么什么情况下是客观的呢?你用一个范畴,客观思维的范畴有一个叫度,我们知道有好多范畴吧。你把这个范畴用到水温上去,叫温度,是吧?那么这个温度是不是可以测量的?所以不要说水过热了还是过冷了,这叫主观的事情。我们进入客观吧,好,几度?35度还是37度,或者40度了,这就不用争论了吧,这叫客观的东西来了。请问这客观的东西它的客观性扎根于什么?扎根于它的物质性吗?不,咱们有语言吧,因为语言是我说话你听得懂啊,你说话我也听得懂啊。我们进入语言就意味着进入一个公共世界。当我们进入语言的时候,我们就摆脱了个人的主观感受状态了。哲学上所追求的客观性是这个东西,不是物质性。这是一个关于唯物主义存在论的一个讨论。我们这里已经进入了西方的哲学篇章了。西方的唯物主义最终提炼出一个范畴叫物质。物质实在来说就是个范畴。列宁说的对,物质是表示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是他对于唯物主义物质这个范畴说了句非常正确的话。但是把物质当成是世界的存在的基础,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又是一句空话。我们能跟物质打交道吗?我们只能跟物打交道,我们不可能跟物质打交道,同意吗?我们或跟鱼打交道,或跟花打交道,或跟树打交道,或跟河流打交道,我们怎么可能跟物质打交道呢?
这样的物质存在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倒是要一开始就批判这种唯物主义,因为马克思仍然说自己是唯物主义者,所以他不是泛泛地说一切唯物主义错了,因为他自己也叫唯物主义者,当然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所以他把跟他不同的唯物主义都前面加一个字叫旧,旧唯物主义。换句话说,他是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就不是物质存在论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这个范畴做基础的唯物主义。好,我们念一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理解为感性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一段话,很短的一段话,批判了旧的唯物主义。换句话说,既批判了物质存在论的唯物主义,也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它们的缺点是什么?缺点是它们没有认识到所谓事物、所谓现实、所谓感性,都应当被理解为实践。把事物、把现实、把感性都理解为实践,实际上就有主体活动在里边了吧,也就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这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段话,并不那么容易理解。我们总相信事物在我们之外客观存在,但马克思说这样的想法就是旧唯物主义,把主体拿掉,把人的活动拿掉,把感性活动拿掉,实践拿掉,有这个事物吗?不会有了。马克思这层意思我们要达到马克思这个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都学过西方自然科学吧,从小学开始叫自然常识课,然后初中到高中,我们学自然科学,会有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信念。学自然科学意味着什么?科学,拿自己的概念,拿自己的理论,去反映外部事物,表达了外部事物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是吧。你跟一个自然科学家这么讲:你知道吗?你研究的那个外部自然事物,客观的自然事物,其实是能够直接建构起来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他信不信?自然科学家就不能接受这一点了。自然科学家说我们的科学认识就是我们作为认识主体,客观地去认识外部事物,而且价值中立,不偏不倚。我们所得出的科学结论都是价值中立的,跟人的主观愿望也没什么关系。这个客观现实,比如说物理实在,你不研究它,它也这样;你研究它,要准确地认识它的话,千万别干扰它,是吧,客观反映嘛。
西方自然科学在其最初阶段上,就是保持着这种天真的唯物主义信念。我们学自然科学,我们都有经验。比方说初中开始学物理学了吧,或者化学。我们作为学生,中学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这样想的:科学,伟大的地方在于什么?它客观的,不偏不倚的,正确地反映了外部事物,这就是关于科学的一个唯物主义的信念。你研究自然科学,你就应当是个唯物主义者。如果你是唯心主义者,你怎么可能做自然科学研究呢?是不是这样想的?天真。今天的自然科学家、现代以来的自然科学家都摆脱了这种天真的唯物主义。我想起尼采那句话,尼采这么说的:人们从事物中发现的东西,其实是预先塞到事物中去的。塞进去叫艺术和宗教,重新把它领出来,叫科学。它意味着什么?当尼采最初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他的欧洲同胞们大概都听不懂的。我们从事物中发现的东西实际上是能塞进去的,就不是事物自身的东西,就是这个意思。科学是做了后面一步工作,把能已经塞进去的东西再把它拧出来。换句话说,尼采认为科学并没有所谓客观地反映外部事物自身的属性,没这件事。科学所说的事物自身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并不是事物自身的。
怎么理解?我们举个例子就明白了。人类冶炼金属的历史早不早?非常早。所谓青铜器时代,在青铜器时代人类有化学这门科学吗?没有。人类冶炼金属这个活动的动力来自哪里?需要跟事物这样打交道嘛,然后在想象中,想象来自当初的艺术,来自原始宗教。你在这里所说的宗教是原始宗教,原始心灵。原始心灵他没有科学的,没科学的。但已经成功地冶炼出青铜了。换句话说,跟事物如此这般打交道并不以认识事物的客观属性做前提的。人的生存需要跟事物打交道,那么打交道的根据在哪里呢?没科学的根据,就是想象,就是哲学,就是某种感悟,是吧?它不是所谓科学认识,不是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青铜期的冶炼,还是别的领域的活动,都不以认识做前提。跟事物打交道就是实践。后来科学起来了,科学有了不起的文明作用,因为人跟事物打交道就是一个不断的试错的过程,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是吧?那么这个打交道方式就固定了。那固定下来要准确,要可以不断地被重复,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上都可以重复进行。科学理论做这件事,但科学理论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它以为它是在反映外部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它搞错了自己。所谓物理学揭示的事物的物理属性并不是事物自身的物理属性,是什么?人跟事物打交道的这一种方式。所谓化学所揭示的事物的化学属性并不是事物自身的属性,是人以另外一种方式跟事物打交道的方式。讲到这里还是我们不敢相信的,因为唯物主义的这个信念是如此顽固的根植于我们的内心。
我们再举个例子恐怕都会突破这一点。我们这个民族关于自然事物有一种物理属性的研究吗?有一种化学属性的研究吗?没有吧。但我们对食物也有属性方面的研究吧?这个食物是凉性的,那个食物是热性的。中国的植物学、中国的医学把人类吃的东西分成三种性吧:寒性的、热性的、温性的。你说这寒性的是食物自身的属性吗?你说热性的是食物自身的属性吗?你说温性的是食物自身的属性吗?只是你吃了这种东西以后对你的身体产生的影响是什么。这种影响本身被固定为对象的自身的属性,明白这意思吗?如果还有一个民族有他的哲学呢?既不是西方哲学也不是中国哲学,又有一种哲学呢?他恐怕又有另外一套东西,什么属性什么属性,然后都从中产生他的那个科学,那么科学家又以为这是食物自身的属性。我们天然地这么想:柿子和螃蟹都是寒性的,不能一起吃,吃了一定出问题。这寒性的是这两个食物自身的属性吗?不是的。人能跟柿子打交道,也跟螃蟹打交道了。打交道,怎么打交道?把它作为食物吃了。那么就有一个关系,有一个方式,一种状况发生了。这个状况离开了人它不存在。因为人跟事物这样打交道的状况来了,而这个状况居然被推到客体的一面去了,把主体扔掉了。所以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把事物、现实、感性,只从客体的和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人的感性活动,没有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也就是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马克思的原话,刚才我们读过了。现在我看来这第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是我们今天哲学修养的第一步,否则谈不上哲学修养。如果我们只在尝试信念中,我们怎么可能让科学进步呢?
所以今天的自然科学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境界了。比方说你假如是个物理学家,你在物理学领域里面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提出来以后当然要被质疑,被提问。那么他所在的物理学共同体,其他的物理学同行们,会怎么向他提问题呢?你提出一个新概念是吧?他们不会这样跟你讲:你所提出的那个新的物理学概念究竟表达了事物的哪一种客观属性。不会这么问的,而是问:你用你的物理新概念拿它准备做什么事?你把这个说清楚,没有这个概念,这个事就没办法做;有了这个概念,这个事就能做,物理学的某种实验就能做了。如果你证明了这一点,你这个新的物理概念成立。你说:不,我这个物理概念反映了以前没有被反映到的某种物理属性。大家一起笑了。概念不是对现实的反映,概念是人类跟事物打交道的方式的一个表达。你拿它做什么事?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
今天的物理学摆脱了它曾经有过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信念。你设想提一个概念就是作业假说,然后做成功了终于是个成立的概念。最初提出来就是提出了一个作业假说,我们可以拿这个被提出的新概念,但尚未证实自己,但是把它作为假说先接受下来,然后看一看能拿它干什么。作业,进入某种物理过程,展开某种物理过程,然后从事实验,结果实验证明了这种作业是可以普遍进行的,这种作业不分时间空间的差别,都能重复进行的作业,于是这个新概念成立。请注意这一点,这不就是在印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所说的话吗?什么叫事物、现实、感性,都是被人类的实践、感性活动建构起来的,established的,用英语来表达就是这样,过去分词,被建构的。世界万事万物,它作为一个客观事物向我呈现实际上是被人的实践建构了,这实际上可以重复进行的。
尼采那句话终于被理解了。跟事物打交道,实际上就是把东西塞进去,塞到事物中去了,然后再把它领出来,科学来了。为什么再把它领出来呢?塞进去就好了吗?实践受到阻碍了。如果我们跟事物打交道,被阻止了,被中断了,被阻碍了,于是认识起来,科学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我们总说认识是什么?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吧?那么你为什么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呢?假如你跟事物打交道很顺利,何必有认识活动呢?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认识本质了呢?我们实践受到阻碍。举个简单的例子,恋爱就是这种实践。因为它将导致社会关系,它要建构一个什么?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不是这种社会关系,通过恋爱被建构的吧?这叫实践没错的。那么实践以什么做前提?以认识事物做前提吗?
按照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结果来说呢,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那实践是怎样进行的?以前的教科书这么写的: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与客观的活动,是吧?那么又有个主观在先了。主观认识,这样一来这个实践概念里面又有了:实践仍然以某种认识,正确的认识做前提,结果把马克思讲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句话又废掉了。实践一定是认识前的活动。你怎么开始恋爱的?是不是你认识了这个异性?比如说你是男人,你面对一个女人,你打量了她,思考了她,判断了她,终于决定爱她,有这件事吗?恋爱并不是以被爱的对象的认识做前提的。你判断了她,思量了她,然后决定爱她?爱是跌进去的,fall in love,英语这个词语很好的。翻译一下,翻的美文学一点,叫坠入爱河。不是你认识她,然后去爱她的吧?你就跌进去的嘛。它哪里以认识做前提呢?你说爱的人先是你的一个object,你的一个对象,放在你面前,你端详她,思量她,判断她,然后去爱她,有这种事吗?跌进去了而且还未必知道这就是爱,是吗?然后父母找你了,最近你有点反常啊,星期天在家自己的房间里关着自己的房间打煲电话粥几个小时肯定不正常了,找你了,你父母找你了,是不是恋爱了?爱上谁了?他用了恋爱这个概念了。突然你想起大概是恋爱了,不是说我去恋爱了,这是个概念,不是的,你跌进去了还不知道。那么认识活动什么时候发生的?恋爱受阻了,受阻叫失恋,爱情不在场了,不在场了你要认识爱情的本质了,匆匆忙忙跑到图书馆去,找一本书,关于爱情的科学指南,理论书来了啊,后来找到一本爱情心理学,有这种书啊,开始理论研究了,想要认识爱情的本质了。
所以德语很有意思,德语为什么特别适合于哲学思辨?由这个语言的一些构词特征规定的。本质和存在,这两个词啊,它的关系,学过英语的朋友们都知道,存在在英语当中是这样一个动词:to be,是吧。那么它的过去分词是什么?been,是吧。好,现在我们来看德语。to be 在德语当中就是 sein,它的过去分词呢?gewesen,就相当于 to be 的 been。Sein 的过去分词形式 gewesen。本质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本质这个词是怎样写的?das Wesen,Das表示这个词是中性的。德语当中的定冠词有三个,英语当中只有一个 the。那么德语呢,因为词有词性,阳性、阴性、中性,阳性叫 der,阴性叫 die,中性是 das。这是个定冠词我们不去管它了。德语的名词第一个字母永远大写。das Wesen译成成什么?本质。德语中本质这个词来自哪里?Gewesen。从 Gewesen 那里来。大多数德语的动词的过去分词都有这个结构,把它拿掉,这部分取出来。第一个字母大写,Wesen,表示存在。好,从本质这个词的来历,它的构词,是怎么构成的?是把动词存在的过去分词变化出一个名词来。凭这一点我们就能说一句话了,什么叫本质?本质就是过去了的存在。这个太有意思了。什么叫存在?在场。什么叫本质?本来在场的东西过去了。比方说几个历史啊,假如我口袋里通常有一把小刀,放在我的钥匙圈上,通常是这样的。那么此刻我要做一件事情,把一张纸裁了,我手就伸到口袋里摸那把小刀了,结果它没有了,不在场。偏偏此刻不在场,不在场我这个裁纸的实践是不是被阻碍了?于是我要干嘛呢?认识小刀的本质,因为它不上手了嘛,此刻它不能上手嘛,不能上手嘛,你要认识它了。于是发现这个尺也能这样用,拿一把尺,把纸裁了。什么叫小刀的本质?锋利。你平时需要思考锋利这件事吗?上手用了就好了。结果它不在场,你就认识了。什么叫刀的本质?锋利。于是这把尺也算锋利的,认识来了。这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就是跟事物打交道,让事物上手。上手受到阻碍,认识活动发生,科学来了。什么叫锋利?锋利就是我们拿这个东西让一件事情做成了叫上手状态。离开实践谈什么这把刀的锋利的属性,什么更锋利一点,这些都是人自己规定的。锋利和钝,这是人所做的区分。对于用一把刀来在一块石头上刻图章来说,那把尺是不锋利的。对于用一把尺来裁纸来说,这把尺是足够锋利的。锋利是这把尺的属性还是这把刀的属性?是让一个事物上手的状态。科学把它规定出来却认为是他自身的属性。我想象这把刀很尖,尖不是它的自身属性,锋利,锋利不是他自身的属性。对于那些要完成这些细微的雕刻工作的人来说,这把刀根本是太钝了。对我来说太锋利,割在手上让我出血了。
人们跟事物打交道就把某种东西塞到事物中去了。这种打交道如果百分之百总是能成功,这种打交道方式就被固定了。被固定了以后呢,他就需要通过一种概念理论逻辑把它放到一个体系中去,科学来了。然后放进去以后呢却认为是描述了外部事物自身的东西,天真的唯物主义。所以这段话就有意思了啊。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能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批判了唯物主义,底下再批唯心主义。所以结果竟然是这样的,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也就是发展了主体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为什么抽象地发展了?只是唯心主义把主体的方面,能动的方面归结为纯粹的思维和精神。这叫抽象的发展。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把感性去掉了。唯心主义的毛病在这里,它的优点在于什么?发挥主体的方面,就是事物是被建构的。但是人拿什么来建构事物?纯粹的思维,纯粹的精神活动,能建构吗?能去让事物上手,跟事物打交道这叫感性的活动,才建构了事物。那唯心主义的缺点也来了,活动就是能动的主体的方面,但这个主体方面是感性的,而不是超感性的,不是超越感性的纯粹思维。
两句话都说完了是吧,我们把这两段都做了讨论。讨论了我们看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什么?马克思称自己叫实践的唯物主义,把感性理解为活动,理解为实践活动。在费尔巴哈那里,感性只是直观。费尔巴哈的立场确实是感性的立场,但在他那里感性不是活动,是直观。在马克思那里,感性是活动,就是让事物上手,跟事物打交道。而费尔巴哈说直观,好像眼睛睁开来看到了,耳朵竖起来听到了。区别在这里。所以旧唯物主义,既指物质存在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也指费尔巴哈的那个直观的唯物主义,都叫一切以往的唯物主义,都被批判了。然后唯心主义确实有优点,但同样被批判。这叫什么?扬弃唯物与唯心的对立。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内容。这场革命啊包含一些什么?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对立。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那么就分了两大阵营,现在马克思已经超越了,超越了两大阵营的对立,一场革命。当然我们现在跟着马克思自己的说法走,仍然称马克思学说是唯物主义学说,可以这么说,因为马克思自己用了这个词,但是我们一定要记得,马克思唯物主义其实超越了唯物和唯心的对立,他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他是感性活动的唯物主义。感性活动的唯物主义,要比物质本体的物质存在的唯物主义有巨大的优越性。优越性在哪里?事物是被建构的。物质存在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事物是现成的,现成的在我们面前作为我们去认知的对象。我们认知事物之前先做成的事物。怎么做成它的?跟它打交道。它叫鱼,它叫花,什么叫河流?母亲河。你看人类的生存谈什么河呢?River就变成一个抽象概念。那么经过唯物主义科学发展以后,就水文学概念来了。水文学概念固然是科学的,那水文学概念,这个科学概念前提是什么?人依赖河流生存。事物、现实、感性要从感性活动方面去理解,要从实践方面去理解,就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一切事物都是被建构的。
现在又有一个疑问来了,月亮怎么办?当然后来人类登月了,登月也是上去跨一步而已,我们没跟它打交道,没改造它,是吧?月亮仍然是被建构的,被人的实践所建构,人在地球上生活是吧,就在实践。那么这个生活,白天面对太阳,晚上面对月亮,月亮对人就有意义了。离开嫦娥奔月的神话,离开这个天文学里边讲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如果这两条都拿掉,月亮是什么?Nothing,它不是Sein,Nothing就是无,是吧?那么Sein肯定是建构的。我们可以用一种方法来建构月亮,一种是神话,在月亮上寄托了人类美好的许多情感,所以我们过中秋节了。你拿天文学来说话,过什么中秋节呢?一轮明月你感动的不得了,还写诗,我告诉你它就是一个上面没有生命的一个天体,老是绕着地球转个不停而已,你歌颂它干嘛?月亮有不同的被建构的方式,取决于人类的实践的内容。哪怕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仍然过中秋节呢。科学把人跟事物打交道的方式,那种关系做成了逻辑的东西,有它的伟大作用,但它代替不了人类对事物的情感的关联,人的生存的愿望,人的理想的关联,离不了这个。科学虽然科学,我们仍然过中秋节,什么叫世界?这就是世界,被人的世界、感性活动建构起来。按照彻底的唯物主义,我们就不应该过中秋节,你知道吧?对吧?过什么中秋节,我们荒谬,你知道吧?月亮嫦娥居住的地方,欲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你干嘛要问?